欢迎来到今天的 "中国简报"。中国正计划成立一个新的国家数据局,以监督数据相关问题并解决企业的数据安全行为,但行业高管担心新的监管机构可能会扼杀技术领域的创新。同时,最近一位知名银行家的失踪,再次点燃了中国企业家对中国政府对待私营企业的担忧,许多人担心中国的亲市场立场不会持久。此外,专家们认为,中国为克服美国的出口限制而对其芯片部门进行的1400亿美元投资,将不足以赶上领先几代人的西方对手。最后,随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新政府,中国领导人必须解决国内外对其政策失误和无视法治的日益怀疑。
以下是今天的独家分析:
独家分析:李克強第一任期,影子银行规模疯狂增长
《中国财政体制存在的基本问题》系列之四
积累的风险和问题
由于2008年的经济刺激规模大,且准备仓促,项目的质量很不确定,本身就难以产生足够的现金流归还贷款,且2009年后,支持这些项目的资金,从银行系统的资金变为影子银行体系的资金,资金成本较大、期限较短。
从2009年之后,地方政府通过“平台公司”所借的债务,只能靠不断滚动延续,因而地方政府债务同影子银行一起,规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为了维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爆发,房价也一直上涨,以保证地方政府有足够的卖地收入,房价泡沫也一直增长。
在李克强总理的第一个任期,刘鹤是分管金融的副总理,上述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影子银行的规模更是疯狂增长,新的花样层出不穷,互联网科技平台也做起了金融业务,将流量套现。
这一切的后果,从微观上看,是大量的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转来转去,且每动一次,就增加了资金成本和金融风险;从宏观上看,是大量质量差的贷款,由风险极大的影子银行体系资金支撑,且规模越滚越大。
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本质上是由影子银行系统的资金,所驱动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其后不久发生的欧债危机,本质是欧元区部分国家,政府债务出现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而中国的潜在问题,既有美国的影子银行和房地产泡沫,也包括欧洲的政府债务问题,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影子银行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都能从本文第一部分中的财政体制问题,找到根源。
过去几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定手段,让债务规模大体上稳住,对影子银行系统也加强了监管,处置了诸如海南航空这样欠债大户以及蚂蚁金服这样的影子银行玩家,房价的上涨也大体得到了控制,但是地方政府债务,特别是通过“平台公司”借入的隐性负债问题,仍然在那里。
结语
历史上,对待中国宰相的最高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量的宰相也给世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文中涉及到的几个宰相,似乎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经济政策上的短视,以及媒体上的豪情万丈、仰望星空、吟诗作对、饱读诗书、学贯中西、博通古今。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清朝末年的状元、同治和光绪皇帝两代帝师、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翁同龢。翁先生执政时期,是清流党领袖,擅长通过道德文章,操弄权术。晚年被罢官后,生活“夙夜辄惊”、“头眩心悸”、“中怀如捣”。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大多数人脑海中的对翁先生的印象,是一位顶尖的书法家。
(《中国财政体制存在的基本问题》系列之四。本文作者李蔚君,《中国简报》特约分析专家)
华尔街日报:中国将为数据治理建立新的最高监管机构
中国正计划创建一个新的国家数据局,以监督与数据有关的问题,并解决企业的数据安全做法。这个新的监管机构将是中国在各种数据相关问题上的最高监管机构,它将为企业制定和执行数据收集和共享规则。该计划预计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讨论和批准。此举旨在精简中国的数据治理监管结构,为数据治理带来更加统一的方法。然而,一些行业高管担心,新的监管机构可能会扼杀技术领域的创新。
彭博社:失踪的银行家重新点燃了中国科技界老板们对习近平的恐惧感
中国科技行业著名的银行家包凡最近的失踪,再次点燃了中国企业家对中国政府对待私营企业的担忧。尽管共产党领导人发表了令人放心的言论,但许多企业家和投资者担心中国的亲市场立场不会持久。由于与政府有关的风险,2022年中国的风险交易骤降45%,投资者对今年支持任何初创企业持谨慎态度。许多创业者正在努力驾驭过度紧张的官僚,即使在中国政府表面上已经退让的行业,如游戏。有人担心,如果中国政府的镇压行动继续下去,可能会使经济增长减少1%左右。
日经观点:失衡的世界还不是由中国来纠正的
创新未来中心(Center for Innovating the Future)的联合创始人Abishur Prakash表示,中国最近公布了解决乌克兰冲突的和平计划,这让人怀疑世界是否已经准备好接受中国领导。尽管西方仍然认为美国是全球领导者,但许多其他国家正在与北京保持距离,并开辟自己的道路。中国要想成为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世界将需要认识到全球领导力的空白,各国必须愿意与一个新的世界大国重新结盟,抛弃一些西方或其他体系,而选择中国的替代方案。
路透分析:中国企业紧握美元,进行套期保值以应对人民币的波动
根据高管、银行家和路透社分析的数据,一些中国公司正在抓紧出口的美元收入,并转向外汇对冲,以应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今年迄今为止,已有30多家A股上市公司签约使用货币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这些举动与银行对2023年人民币升值的预测以及对美元今年将下跌的更广泛的市场预期不一致,并可能促使人民币走弱。
路透分析:中国的芯片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家的资金
中国计划投资1400亿美元,帮助其芯片行业克服美国的出口限制,然而专家认为,仅靠资金不足以赶上领先几代的西方对手。由于阻碍创新的周期,中国的国内企业被困在价值链的低端,这限制了与台湾半导体制造和三星电子等先进芯片制造设施的接触。此外,由于缺乏接触,他们很难独立解决工程问题并向价值链上游发展。行业工作者和市场观察人士认为,有必要进行彻底的反思,以专注于下一个时代的芯片制造,从而迎头赶上。
金融时报:香港政治精英被迫放弃西方护照
据报道,北京正在要求香港的政治精英们放弃他们的外国护照,包括英国国民海外(BNO)证件,以便被选入中国两会。这被认为是中国加强对香港的控制和消除外国影响的努力的一部分。虽然香港公民持有中国护照,但这个前英国殖民地的许多居民也持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的护照。据报道,至少有一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NPC)代表因为持有BNO文件而被剥夺席位。
金融时报:中国监管机构调查与Covid有关的大规模减记
中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监管机构已要求70多家公司解释他们为何为大流行病的影响做了大量准备,并对中国的防疫政策被用作盈利操纵的掩护表示担忧。交易所已经询问了总市值为3980亿元人民币(570亿美元)的公司,询问他们为什么在去年的盈利指导中减记资产价值。交易所的工作人员还询问了二十多家公司关于大额商誉减值的问题。超过859家上市集团在最近几周表示,他们预计2022年将出现大额亏损,部分原因是第四季度的资产减记。
南华早报:《李克强经济学》怎么了?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第二个五年任期结束后准备退休时发表了他最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中国宪法允许的最长任期。在他担任总理期间,李克强促进了私营经济、外国投资,并简化了政府程序,但随着习近平主席引入党委对经济和其他事务进行监督,他的权力逐渐减弱。尽管被视为政治上的弱者,但李克强一直被人们记住,因为他努力鼓励地方官员在由贪污引起的封锁期间专注于经济复苏,并监督中国商业环境的改善。
南华早报专栏文章:习近平的中国梦面临被极左民族主义劫持的危险
中国共产党在其历史上一直在极左激进主义和实用主义之间交替,后者导致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近年来,极左的民族情绪卷土重来,有可能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目标脱轨。预计由习近平主席和他的盟友李强领导的中国新政府将需要采取严肃的措施来遏制极端民族主义倾向,并回到改革和发展的轨道上来。预计政府将在国内推出支持市场的措施,并在国外软化其对西方的鹰派立场。然而,发出和解的信号是不够的,中国领导人还必须解决国内外对其政策失误和无视法治的日益怀疑。
今天的《中国简报》就到此为止。如果你觉得我们的内容有帮助,请订阅我们的新闻简报: